最近刚看完韩寒的青春,一本书看下来,最疑惑的问题,便是不知道他为什么用这个名字作为他的书名。这是一本杂文集,我想也许韩寒只是想用青春来概括这个大时代的浓缩,是在社会畸变中“过了少年,失去青年,踏向青年”的,面对敏感话题和公共维权事件,不会退缩,敢于表达的青年形象。韩寒的杂文相对易读,以韩寒独有的语言风格对这个社会进行犀利、直观的剖析,将他的观点用很多人爱听、喜欢听、想听的方式表达出来。阅读的过程是痛快且淋漓。
他的文章写的很贴实,这片杂文集大多就是发生在他身边或大家身边的事情,他,韩寒,就是用他对世界的一点看法表述出来,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。有一句话,叫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我想用在这里,生活中不是缺少批判的言论,而是缺少了批判的勇气。这样看来,眼中的韩寒或许像极了当年的鲁迅,这样说一点不过分。我们每天都在抱怨,很多人都在抱怨生活,抱怨社会,抱怨不公,但只是想想罢了。
我们社会需要这么一些人,最近柴静为什么那么火,不从科学的角度讨论她的纪录片是否科学,解决的方法是否到位,客观的来说,她确实也是社会需要的那类人,不管结果如何,起码让很大一部分人知道了事情的真实情况,不管结果如何,确实改变了许多,哪怕在精神层面。
我很清楚的记得文中出现过一句话:中国的大城市都是这样的,它毁灭了一百万个理想,可能成就出一两个富翁,然后被当作成功学的模范当成另外一种理想存在。我想这句话或许就是对书名最好的概括。也是作者在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吧。
我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…..韩寒说过,我记得。